文|菁妈
“带孩子不就是件小事吗?”不少男人下班回家,看到妻子饭没做,衣服没洗,家里乱糟糟,孩子还在哭闹时,往往不理解:怎么连看孩子和家务都兼顾不好?
有一位33岁的爸爸,婚前月薪两万。因为种种原因,他选择辞职,全职在家带娃。本以为只是暂时的调整,没想到孩子快两岁时,他却陷入了低落情绪,最终被诊断为产后抑郁。更遗憾的是,婚姻也因此破裂,如今他独自带着孩子生活。
展开剩余75%消息传出后,有人感慨:原来不管是谁,只要全职带娃,都会感受到压力和崩溃。也有人指出,女性产后抑郁往往被视作“常态”,鲜少被关注;而男性出现同样的问题,却因为稀少反而登上了热搜。其实,这正反映了母亲在产后既要承受激素变化,又要面对养育重担,而父亲虽然没有生产的过程,但长期独自育儿也同样会被压垮。
为什么会这样?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:
第一,传统性别角色的冲突。
社会普遍认为男人应在外打拼,女人在家照料家庭。当一个爸爸选择全职带娃时,即便旁人没有直言,背后的议论仍可能刺痛他:是不是没本事?是不是依赖妻子?这些声音容易让人陷入自我怀疑与价值感缺失。
第二,孤独感加剧。
大多数小区里带孩子的都是妈妈,一个全职爸爸很难找到交流的同伴,这种缺乏认同感和社群支持的处境,容易让人感到被孤立。
第三,付出巨大却不被视为“工作”。
哄睡、做辅食、安抚情绪、外出陪伴,看似琐碎,却是全年无休、24小时待命的任务。无论是全职妈妈还是全职爸爸,他们的辛苦往往得不到认可,一旦孩子出现问题,还可能遭受指责。这种努力被忽视甚至否定的落差,极易带来挫败感。
这位爸爸曾因孩子肺炎独自守在医院数日,累到没时间洗澡。好不容易请来爷爷奶奶帮忙,却只得到一句“连个孩子都带不好”。这种不被理解的指责,让他更加无力。
第四,缺乏情感支持。
抑郁的根源往往是孤独。孩子不断需要情绪安抚,可大人却无人可以依靠。妻子忙于工作,父母依旧用过去的“养孩子很简单”的经验来衡量,如此缺乏共情和支持,难免让人心情跌落谷底。
第五,身体和心理的长期透支。
虽然男性没有经历生产,但长期睡眠不足和体力消耗,会导致激素水平失衡,快乐感下降。这位爸爸常常吃不好睡不好,甚至身体疼痛,只能依靠膏药缓解,这也是抑郁的信号之一。
由此可见,育儿是一项需要耐心、付出和支持的长期工作。不论是妈妈、爸爸,还是家里的长辈,当他们独自承受重压时,都可能陷入抑郁。我们需要做的不是苛责,而是给予理解与鼓励。
结语:
带孩子不只是一个人的责任,而是一个家庭甚至整个社会应共同支持的过程。希望每一位在养育路上付出的人,都能被看到、被理解、被尊重。愿所有父母都能在育儿的辛苦中找到价值感与幸福感,也愿每个孩子都能在充满爱与温暖的氛围中成长。
发布于:山西省